学者学生
首页 / 学者学生 / 正文

许超:在困局里开辟新局

发布者:付颖芳 王雅娴 编辑:程毓 发布时间:2024-04-08 浏览次数:

通讯员付颖芳 王雅娴

许超,我校理学院应用物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型超硬材料的实验与理论研究、高压下材料的结构与性质研究、高压装备的研制、纳米材料力学行为的理论研究。他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总引用近900次,拥有发明专利2项,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获评湖北省物理学会年度优秀成果奖。

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投身科研实验的专注如一,教学授问的严谨认真,是许超的真实写照。

产品比纸张更有说服力

读高中时,许超就对物理产生了兴趣,想从事物理方面的研究。“选国家需求的。”他谨记前辈的教导,走上了材料物理这条道路。

在本科期间,许超经常去听报告,从中增长了学识、开拓了眼界。“国家需要,自己喜欢,那为什么不做呢?”在各行学者的影响下,为了心中的目标,他决定继续攻读研究生。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许超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牢记于心。他认为,做科研的目标不仅仅是发表文章,而是要真正地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产品比纸张更有说服力”。

读研时的导师给他灌输了“不要过于依赖国外的技术”的思想。“很多高端的仪器外国不卖给我们。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限制,也是一个改进的机会。”做实验时,国内的设备有时无法满足需求,他就仔细研究,改装加工仪器,化为己用。

“为中国技术注入新力量。”他对此充满信心,“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终将取得满意的成果。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上才是最重要的。”

在超精密加工相关技术受到国外的严格封锁时,许超自行设计了极端高温高压试验装备,在国内最早实现石墨在无触媒条件下的直接转变,合成了纳米多晶金刚石材料。

之后,他又创造性地提出,用纳米金刚石粉末高温高压无助剂烧结的方法,制备纳米多晶金刚石,降低了合成成本,批量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纳米多晶金刚石材料。

把最好的成果创造出来

许超在四川大学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读博时,就有一股钻研的劲头,促使他不停地去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读博期间,面临高达25万个大气压极端压力的危险物理实验,许超和团队严谨缜密策划,日夜守候在实验旁。谈到当时的经历,许超说,虽然辛苦,但是从没想过放弃,“我们做的是极端高温高压实验,在极端条件下把石墨转变成比天然钻石硬度更高、耐磨性更好、热稳定性更强的钻石,将其用在超精密加工这个领域。”

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超精密加工,比如陀螺仪和激光棱镜,表面的起伏要达到纳米级,这要用扫描显微镜、AFM原子力显微镜或者更高倍数的显微镜才能看清。这对于许超的团队是一个新的考验。

“有些材料很特殊,要高硬度的切割材料才能加工它。所以,我们做钻石的技艺要求很高。”目前,他们已能做出3毫米大小的样品。他坚信,以他们现在的技术、学院的扶持和不断完善的实验条件,未来是能够达到世界级水平的。

对于实验瓶颈和条件限制,许超从不畏难。他强调:“我们用现有的条件,把最好的成果创造出来。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指导第一届研究生时,没有实验室,许超改造了家里的儿童房,装上了四台服务器,在家里进行数据分析。因为担心服务器运行温度过高发生火灾,他在每一个服务器上装了一个自动消防装置。

当时,还面临局域网的限制,许超和学生将数据一段一段地分析传递。师生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不懈的努力下,许超的第一届学生何艮春在研究生阶段发表3篇SCI,并获国家奖学金。

提起以往的艰苦岁月,许超笑着说:“以前没有设备,我们在外面‘打游击’,哪里可以做实验,我们就去哪里。虽然奔波辛苦,但是拿到实验数据时,觉得值得。”许超表示,现在,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不仅有了专门的实验室,科研条件也大大优化,做实验也更加得心应手。他为新建的实验室设计了蓝图,一张一页皆是亲笔规划。

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支持下,许超自主设计的极端高温高压试验设备于2023年底,已成功落地我校理学院高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该设备温压控制精度等技术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极大地促进我校在超硬、超导等新材料方面的研究。

孜孜不倦培育物理系人才

在课堂上,许超拿着粉笔,从不离手。他讲课喜用板书,在一笔一划中引导学生理解思考。

游刃有余的教学背后,是许超的默默付出。在教学之初,他仔细翻看了每一面教科书,认真听每一节相关教授的课,把重要的话都记下来,整理出了五厘米厚的一大沓讲稿。

“量子力学对学生而言,还是挺难的。所以,我会做足课前规划,让学生们能够学好这门课。”许超翻阅着板书讲稿,两节课的内容工工整整地写在几大张白纸上。

许超多次获得“武科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和“武科大理学院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物理系学生付冠华说:“许超老师授课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内容详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风趣幽默。我们都很喜欢上他的课。”

“教学相长,研学互促。”许超从来不觉得教学和科研是冲突的。授课之余,他和学生们分享相关领域最新的发现。他认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可以相互启发。

许超多次指导学生参与课外课题研究。很多学生通过他的量子力学课程培养了对物理学的兴趣,并有了深造的想法。他带的研究生胡明东顺利进入四川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付冠华成功拿到了澳洲新南威尔士、英国利兹和诺丁汉的offer。

他的同事汪汝武评价说,许超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工作作风踏实,不畏艰难,善于在困局里开辟新局,教研相长,取得双丰收。许超也一直致力于为物理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博士点建设以及材料学科的“双一流”突破贡献力量。

对于许超而言,科研和教学已经成为了生活。闲暇时光,他一边锻炼身体,一边思考实验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一个人把该做的事做了、该出的力出了,成就就在其中,幸福亦在其中。”许超说。

关闭